粮食价格战与大国博弈:2004年后针对中国的“大豆陷阱”影响还在

2020-09-16 16:36 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截止到2009年,外资通过收购、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基本上主导了我国进口大豆的采购权和定价权。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外资就控制了64家,占总数的66%。

9月15日,根据国家统计局介绍,从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国的秋粮种植面积比上年还会有所增加,如果后期不出现大的灾害状况,秋粮实现丰收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粮食问题再次被摆上台面。7月以来股票市场的“粮食种业”曾走出一波行情,表面上看,这波行情是对粮食供不应求的担心,包括疫情是否导致减产、局部地区洪涝灾害以及蝗灾问题。实际上,这种担心更多是对“后疫情时期”跨国贸易的担忧,毕竟很少有国家能在所有的农作物品种上自给自足。以我国为例,进口大豆占总体的87%,如果美国、巴西等大豆出口国涨价,我国以豆粕为原材料的饲料价格就会上涨,进而二次推升猪肉价格(当然,可以寻求玉米作为替代品)。

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最根本问题,民以食为天。粮食价格的波动往往关乎社会稳定,正因于此,“稳物价”尤以“稳基本粮价”最为重要。粮食价格决策,背后体现的是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正如基辛格所讲:“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自从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就凭借其自身的粮食生产优势,跃升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并通过“欲擒故纵”的方式,让许多国家过度依赖粮食进口,而荒废的本国的粮食生产。久而久之,产业格局发生变化,对于世界范围内粮食价格突然的“人为上涨”毫无招架之力。在此逻辑下,粮食供给俨然成为了一种武器。

一、历史上的几次粮食价格战

1、上世纪70-80年代的美苏粮食争夺战

苏联处于高纬度的内陆地区,常年遭受寒潮困扰,大部分地区又比较干旱,所以苏联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尽如人意。60%以上的商品粮生产集中在东部干旱地区,旱、涝灾害一直是苏联粮食生产的最大威胁。此外,僵化的制度还束缚农业的活力,长期以来苏联的生产结构并不合理,对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过度倾斜,使得农业的基础设施、机械设备和科技水平远低于美国。

上世纪70年代初,苏联在粮食问题上显得捉襟见肘。为了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保持其国际影响力,粮食方面的对外援助一直以来都是苏联沉重的负担。1971年,苏联保证向东欧、古巴、朝鲜、北越和埃及提供8百万吨左右的粮食援助,为此苏联政府感到左右为难:要么履行自己对那些国家的承诺,要么执行旨在改善苏联人民粮食供应的第九个五年计划纲领。粮食供需的巨大缺口不仅变成苏联对外扩张的障碍,而且稍有不慎还会导致国内的混乱。

1972年,世界许多国家遭遇旱灾,而苏联所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好在这时美苏两国处于短暂的缓和时期,贸易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苏联派出“全苏粮谷出口公司”作为政府的代表分别同美国的各大粮食公司进行交涉。它一面扩军备战,增加战备粮食囤储。1972年上半年,美国的小麦库存量约为2350万吨,而一年多后,库存量就急速下降到低于700万吨。在此后的几年中,苏联继续向美国大批买入储备粮,购粮高潮所造成的物价上涨,很快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自此,美国政府开始实施调控,对部分商品实行禁运。

1975年7月,美国政府基于冷战战略的需要以及苏联购粮后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考虑,要求美国公司同意停止一切新的销售;同年8月11日,又下定决心,终止了包括先前美苏所达成的一切粮食贸易。在美国的粮食禁运开始不久,美苏两国开始谈判。苏联人要求定出从美国进口粮食的最低数量,美国人则要定出最高数量。最终,两国于当年10月达成粮食协议:苏联每年购买美国粮食不少于600万吨,但不超过800万吨,其中小麦和玉米各半,在此限额内不受禁运的影响;如果任何一方想扩大贸易额,必须事先与对方协商

但是美国没有放弃对苏联的打压。1980年代,美苏的经济关系越来越有利于美国,越来越不利于苏联。原因在于美国转变了策略,不再施行粮食禁运,而是“欲擒故纵”,开始对苏联施行粮食贸易自由化。乍一看来,贸易的自由化让苏联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粮食进口,这就放松了警惕,国家层面不再以粮食为重点,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上。但问题是,长期的贸易自由化使苏联弱化了粮食种植能力,加深了对外部的粮食依赖,最终将苏联卷入美国设下的贸易陷阱,拼命开采石油赚取外汇,以购买粮食。结果,上世纪八十年代石油价格下跌,苏联失去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美国向苏联提出一系列诉求,涉及苏联的核心国家利益,诸如核武器、人权、德国、东欧问题。而戈尔巴乔夫为换取美国的经济援助,也开始主动与美国合作,满足美国的要求,在一系列关于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做出让步,屈服于美国的要求,苏联在与美国冷战的较量中最终败下阵来。

2、2004年以后针对中国的“大豆陷阱”

大都是生产豆油和豆粕的原材料,豆油可作为食用油,豆粕是养殖饲料。

1994年以前,中国的大豆基本自足,还能少量出口。后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的需求日渐增多。由于养猪需要大量的猪饲料,这就对豆粕提出了需求。自此,中国成为大豆纯进口国家。(目前中国有87.61%的大豆依赖进口)

2001-2004年,海外炒作中国大豆需求,美国转基金大豆从415美分/蒲式耳[1]涨到1064美分/蒲式耳,同期中国大豆也跟涨。价格的上涨让农民看到商机,东北(以黑龙江为主)大量扩种大豆。同样地,国内的压榨企业也增产扩产。

到了2004年4月,国际大豆价格突然暴跌,在短短的7个月时间内,美国大豆又从1064跌到了500美分/蒲式耳,很多豆农亏损,很多国内的压榨企业也因为巨亏而倒闭。外资趁机低价收购布局,截止到2009年,外资通过收购、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基本上主导了我国进口大豆的采购权和定价权。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外资就控制了64家,占总数的66%。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外资在粮食储备、加工等环节不断渗透,渗透的手法与途径与美国跨国垄断集团在拉美、菲律宾的方式如出一辙。

3、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与美国的“生物燃料阴谋”

我们都知道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但很少有朋友关注同样发生在2008年上半年的世界粮食危机。这场危机可以看做是美国企图通过粮价暴涨赚取高额利润从而对金融危机施行的“转嫁”。

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2月份之前的 36个月里,世界小麦价格涨幅超过 140%,全球粮价总体上涨了 83%。这一轮粮食上涨与之前几次不同,除了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因为旱灾导致小麦涨价之外(这两个国家在当时的小麦出口排名第2、3位),美国主导的生物燃料是玉米涨价的主要原因。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7/08年度美国用于乙醇生产的玉米达37亿蒲式耳,同比增加12.5亿蒲式耳。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07/08年度,美国玉米国内利用量2.668亿吨比上一年度增加3610万吨,而同期全球玉米年度供求差额仅为440万吨。时任中国农业部副部长牛盾曾表示,欧美发达国家应该为此次粮食危机负责。“首先是主要发达国家从战略角度出发,采取非常规手段获取能源,能源危机造成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其次,欧美用大量玉米、油菜、棕榈油等粮食和农作物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使原本紧张的自然资源雪上加霜,影响了粮食生产,破坏了生态环境。另外,来自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量进入粮食期货市场,抬高了粮价。”

二、粮食价格战的幕后——“粮食武器”与美国的粮食战略

美国似乎始终推行着基辛格提出的全球战略:“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之一,罗伯特·吉尔平曾经提出霸权稳定论:“霸权国家必须控制原料、资本的来源、市场以及在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竞争优势”。美国将粮食视为与石油一样的可交换、可控制的战略商品,并力图通过各种补贴、专利制度使得其粮食及转基因粮食品种具有全球竞争力,能低价在全球范围内倾销,借以挤垮其它国家的传统农业,使得其它国家丧失粮食自给能力,沦为其霸权体系的附随者。

冷战时期,美国政府一度对不听话的国家(包括苏联)搞“粮食禁运”。几十年来,美国对“粮食武器”的运用已极为熟练,多次依靠“粮食武器”达到限制对手、收买盟友的目的。

2008年上半年的世界粮食危机就可以折射出美国粮食战略运作的痕迹。在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自由贸易规则的推动下,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在维护其粮食安全时处于弱势地位。美国靠其对农产品的价格掌控“人为地制造粮食危机”,抬升物价,已达到限制目的。

同样的事件在三年后重新上演:2011年1月25日开始,由于不满物价上涨、失业率高和腐败等问题,埃及多个城市发生民众大规模集会,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为要求军方尽快交权给民选世俗政府,并撤回副总理塞勒米提出的赋予军方更多权力的“宪法原则”文件,2011年11月19日,首都开罗市中心解放广场的示威者与军警之间爆发冲突,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埃及民众抗议活动”。

表面上看,这是由政府失职民怨积累造成了示威活动,但里面不乏“面包论”和“饥饿论”的影子:突尼斯和埃及这两个国家主食的小麦主要靠进口,2010年全球小麦大涨,该国也顺应提高了粮价。粮食是基础类产品,粮食价格大涨,其它商品价格也跟着涨,加上许多商家囤积,通胀最终不断走高。也正是基于粮食和一般商品价格的上涨,才成为埃及民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此外,美国还屡次通过粮食危机对其所谓的“非民主国家”制造混乱,然后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多以中东为例),宣扬它的民主果实。

目前,很多迹象表明,美欧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囤积者,正在发起新的“世界粮食大战”。粮食已成为地缘政治中的王牌,粮食消费没有替代品,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粮食。“粮价比油价对政治稳定更具有重要性”。一旦粮食供给出现短缺,老百姓就要忍饥挨饿,继而可能出现暴动,缺粮国政府就要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在当前全球金融体系坍塌的大环境中,美国和欧盟这两个世界最主要的粮食储备和出口者,很可能正在利用粮食武器来对付它们的地缘经济竞争对手,让它们失去国内稳定。

三、我国如何应对?

1、善于发觉并避开欲擒故纵的陷阱

所谓的欲擒故纵,就是美国已经运作了几十年的一个招数:低价倾销大豆、大米之类的农作物,甚至派团去他国倾销。结果一旦这些国家意识到自己生产不如美国进口的便宜,大量的农民就会不再耕种土地。久而久之,产业结构的转型就另这些国家失去了农业自足的条件。一旦美国突然“翻脸”,粮食命脉就会被死死地拿捏在美方手里。

中国政府很早就发现了美国这个阴谋,所以才反复要求:不能占有农业耕地,保证粮食生产供给!

2、优先保障主粮自给自足

中国政府宁肯每年补贴很多钱从农民那里收购粮食,也要让农民去种植,不能过度依赖进口。因为一旦主粮被控制了,价格的决定权都不在自己手里,只能任人摆布。如果中国的主粮有个缺口,光炒个话题就能把价格涨到天上去。

3、灵活吞吐“储备粮”,避免“谷贱伤农”或“谷贵伤民”

2008年以后,中国强化了大豆、豆油、菜籽油、棉花白糖等经济作物的战略储备,有计划地提升农产品收购保护价。同时还会不时地帮助其他国家的农民“支撑价格”,让他国农民愿意种植中国需要的农产品。

4、加强对粮食领域跨国垄断集团的监控和管理

尽管开放是大势所趋,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行业都可以开放,诸如粮食这种关乎到国计民生的“命脉行业”仍需维持相对独立。

因为已经有了2004年至2008年国际资本对我国大豆榨取领域的渗透,前车之鉴要求我国务必要做好对跨国垄断集团控制我国粮食行业行为的监控和管理,避免外资进一步控制我国粮食储存和流通体系,对外资已经高度集中的大豆加工、油脂提炼行业还应建立外资垄断预警机制。扶持民营粮食贸易企业,使得国营贸易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参与国际粮食贸易,增强对跨国垄断集团的抗衡力量。

法律声明:本公司为媒体资源整合营销策划公司,非电视台关联单位,若有著作权人或单位对本网站内容主张权利,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本网站广告价格仅供参考,最新刊例价格请以电视台官方发布为准。